個案分享

Information

文章分類Article

搜尋

膝蓋前十字韌帶介紹

膝蓋前十字韌帶介紹 – 解剖構造與功能

前言

前十字韌帶 ( 以下文章僅稱前十字 )受傷是很常見的運動傷害。即使在世界運動最先進的國家美國,每年粗估也有十幾萬例前十字損傷的病人。治療的效果和接受治療的早晚有關,愈早接受治療 (非手術或手術)預後愈好,這也是為何歐洲足球聯盟建議盡量在一年之內接受治療的原因。

常見受傷的原因

前十字有一定的粗度強度,它不會因為一個小小力量就受傷。受傷的機制通常都是「急跑、急停、急跳、急煞」。所以如慢跑、游泳、騎單車……等較穩定進行的運動比較不會造成前十字的傷害,反之如籃球,羽毛球,極限運動,這一類的活動在臺灣,則是常造成前十字受傷而來掛門診的原因,順帶一提,在美國常見造成受傷的運動則是美式足球和橄欖球。

以受傷動作細看,穩定向前行動比較不會造成問題,而側跨步、運球過人 cross over cut等特殊技巧是較危險的,另外搶籃板的落地,排球殺球後的落地,羽球向外向後的跨步救球撲球,都很容易造成前十字的傷害。以機制來看,膝蓋外翻內翻,外轉內轉動作愈激烈,愈是把前十字韌帶放在危險之中,特別是膝蓋打直彎曲角度只有0~30度時。是故之前影片有提過,膝蓋打直和膝外翻是非常危險的動作,請千萬要避免 !

按美國研究統計,女性患者多於男性,然而按王醫師的個人經驗,在臺灣似乎差不多 (也許男性略多一些些)。有研究說股四頭肌愈發達的人,前十字韌帶愈粗,然按王醫師個人經驗,我也蠻常遇到塊頭很大的籃球玩家其韌帶細細地一條,所以這個說法我個人持保留態度。

在解剖構造上,股骨的髁間窩狹窄的人也特別容易受傷。股骨髁間窩寬度指數NWI (notch width index) 正常為0.2338, 而其中低於0.2的人雙側都有前十字損傷的機率將會大增。這一點是天生的,所以你知不知道這件事,對您實際上幫助也不大

前十字韌帶解剖構造

仔細分來,它其實是由兩束韌帶所組成,分別是AM 小束和PL小束。這兩束都是上起自股骨外踝的後內側,向前向下向內直至脛骨的髁間隆起 (相當饒口吧 ! 簡而言之就像手插口袋的方向去把小腿抓住 ! )

這兩小束在膝蓋角度不同時分別提供不同張力。在膝蓋伸直時,PL小束提供最緊力量,而在膝蓋彎曲60和90度時,AM小束提供最緊的力量。也就是說當膝蓋彎曲角度愈大,AM 小束相對於PL會提供更多的張力 

在脛骨的附著處平均寬度為11mm. 主要組成是「第一型膠原蛋白」。

膝蓋前十字韌帶
膝蓋前十字韌帶

前十字韌帶功能

在解釋功能以前,我們先培養個默契。以下所稱的運動方向,都是以「脛骨」(小腿骨) 相對於「股骨」(大腿骨)來說。

膝蓋之所以不會像肩膀做大幅度的轉動晃動,主要靠的是四條韌帶:前十字韌帶、後十字韌帶、內側韌帶和外側韌帶。而前十字主要提供的力量,能讓大腿抓緊小腿,預防著 「脛骨」 相對於「股骨」往「前」過度滑動,往「內」過度轉動。

以向「前」滑動而言,正常情況下,膝蓋伸直時脛骨向前滑動不超過2公釐,在膝蓋彎曲時也不會超過3公釐,即使用力拉,也不應該超過5.5公釐。當前十字斷裂時,膝蓋不穩定滑動可達到10至15公釐。

YouTube player

參考影片:2:30

以向「內」轉動而言,前十字也會抓住脛骨,使其在膝蓋接近伸直時不會有內轉半脫臼的狀況;但因為我們還有內、外側韌帶的幫忙,所以前十字在控制內轉的功能上就沒顯得這麼絕對,只有在前十字受傷很久 (超過一年以上) 的病人,有時在轉身時會感覺到膝蓋有「喀拉掉出去」的感覺。

推薦閱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