膝蓋前十字韌帶介紹II
膝蓋前十字韌帶介紹 – 症狀、檢查與診斷
症狀
症狀可分為「急性期」與「慢性期」。急性期會有:「啪」「膝關節血腫」「卡住感」;而慢性期會有:「膝關節不穩」「類軟腳」「易扭傷」
【急性期】注意自已的受傷方式,能幫助你分辨是否有急性前十字韌帶損傷。如同前文所述,前十字受傷較常見的方式,是「無碰撞」的「急跑、急停、急煞」。「急」才是韌帶拉扯傷的關鍵,如果你的不舒服是因為爬山爬太久,逛街逛太多造成的,那前十字受傷的可能性就極低。
【無碰撞】的意思是不需要有其他人撞到你也會受傷。也許是籃球搶籃板落地時膝蓋姿勢不對,或是羽球向外向後的跨步救球撲球。這個瞬間,你會感覺到「啪」一聲,或是感受到一個「膝蓋小扭轉」! 真的不誇張,很多病友都會說有「啪」一聲,彷彿告訴你一個小生命的流失 !
接著膝蓋會腫起來,當下就不太能活動了,有些人會有「卡住」的感覺,有些人會彎不下去。這個時候來到門診,能在膝關節裡抽出許多的血水,也就是「膝關節血腫」
【慢性期】受傷超過半年進入所謂的慢性期,此時的症狀是以「膝關節不穩或類軟腳」,也就是當你想快速跑跳,踢球、急轉或穩定下盤做上半身扭轉時,會有「抓不住小腿」、「小腿好像沒跟上來」的感覺,或是明明也沒太激烈的活動,但「老是扭傷膝蓋」。因為許多人在受傷的當下,照了X光以為沒事 (下文會說明X光在此的用處) 或找拳頭師父推了兩下消腫就不理它,殊不知錯過了前十字韌帶修復的關鍵期而讓它慢慢萎縮分解,最後就整把消失。(可見下圖二),所以前十字沒有功能,自然也就抓不住小腿,也就常常扭傷囉 !
有以上的症狀,就該懷疑是否有前十字損傷的可能,而前十字受傷的主要檢查與診斷,靠的是醫師的身體檢查和影像學檢查,抽血在此是沒有診斷幫助的。
身體檢查 – 三項主要檢查手法
身體檢查有許多檢測手法,而我個人主要會做三項測試,分別是「前拉測試」、「拉赫曼試驗Lachman test」和「樞軸旋轉位移測試 pivot shift test」。前兩項主要測脛骨相對於股骨「向前滑動」的穩定性,而後者主要測「向內轉動」的穩定性。(忘記前十字韌帶主要功能的人請參考上篇或去旁邊罰站 >,
【前拉測試】病人平躺,下肢放鬆,膝蓋彎曲約90度。醫師會固定大腿,試著把小腿往前拉。和沒有受傷的健康膝蓋做比較,會感覺到被小腿被往前拉動的感覺。
【核磁共振】,或稱【磁振造影 】(MRI),才是診斷的利器。在MRI上的前十字,應該是一束「完整」「很黑很黑」「直挺挺」的韌帶(如圖一),這三個條件少了一項,都可能代表著前十字的受傷(如圖二)。
另外超音波也可能是一項診斷的工具,但並不非常準確,只能提供個參考或注射治療時的導引。用超音波來「確診」前十字的狀態是否完整或斷裂,我個人比較不會參考。